人民币理财市场悄然求变 大部产品为信托理财产品
来源: 时间:2006-10-12
进入9月下旬以来,共有工行、光大、招行、民生等多家银行发售12个理财产品。发售理财产品的银行和发售数量明显少于以往,但是理财业务模式和产品模式却在平静的市场水面下悄然变化,无疑将会对今后的人民币理财市场发展方向产生不小的影响。
据笔者了解,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除了光大银行发售的一期结构性理财产品和招商银行发售的一期债券理财产品以外,其余产品全部为信托理财产品,且绝大部分都通过信托计划投向信贷市场。继中信银行之后,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也相继推出了投资于新股发行市场的信托连接人民币理财产品,其中民生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更是高达10%,报出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水平。可以说,信托理财产品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演变为国内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主流产品。
当然,形成这种发展趋势本身也是基于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信托理财产品通过信托计划这一特殊的投资平台,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拓展至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脱离分业经营对理财产品的束缚和限制。同时也将信托计划从销售200份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同时发挥了银行、信托双方的优势,又避免了各自的限制,自然达成了一拍即合的效果,从产品开发者的角度来说,具有极大的内在动力。
其次,从监管政策方面,银监会采取了默许的监管态度,仅从是否为保证收益这一个方面限制理财产品的发售。这更是为信托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另外,当前正值国家宏观调控、严控信贷增长时期,在央行多次出台紧缩政策之后,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有所收敛,但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惯性却无法马上随之停止,工业、地产、地方基建项目都存在巨大的融资需求,信托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这种融资需求与国内居民巨大的剩余资金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一种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过渡性转变。也为信托理财的生存发展在监管者面前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
而且,信托理财产品本身所带来的不俗收益也对个人投资者有不小的吸引力,这就形成了市场的需求。
因此,在产品设计者、监管者和个人投资者这三方之间,信托理财产品形成了一定时限内完美的平衡,其高速发展,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从参与发售理财产品的银行名录中不难看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仍是理财产品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理财产品编号早就已经进入两位数行列,无论是“信托理财”还是“打新产品”,这些新产品最先都由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在产品数量上无法与中小银行竞争,在产品形式上也多是步他行后尘,采取的是典型的跟随战略。这一方面是因为大行的业务惯性使其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巨大的销售能力对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短期尚难望其项背。对此,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采取产品创新的策略,并集中在优质客户较多的大中型城市销售,尽可能降低自己在销售能力方面的劣势影响,使得理财产品成为蚕食大行客户资源的有力工具。
尽管现今信托理财产品红极一时,但是,从业务模式方面看,信托与基金的共同点较多,因此信托理财能够做到的,基金理财(证券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结合)同样也能做到。虽然目前与基金连接的理财产品运作还不够顺畅,但是随着基金公司专户资产管理业务的推出,基金公司在投资管理方面更加专业的技术实力将会比信托计划更具吸引力,因此,新的基金理财业务模式必然将对信托理财造成不小的冲击,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信托理财产品也将因市场的变化而最终淡出人民币理财市场。
另外,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居民储蓄资源,其所形成的理财需求和理财市场就更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仅仅依靠目前已经出现的信贷投向、打新投向的信托理财产品,甚至包括原有的债券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都还很难完全瓜分掉这个巨大的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挂牌成立,限制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无论届时是否允许商业银行进入期货交易所,只要有信托理财、基金理财等跨行业经营业务的存在,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就完全具有运用这些衍生产品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无限空间,因此,种种新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不久后出现也在意料之中。
(xintuo编辑)